桩底沉渣过厚或桩底混浆。
原因分析
1.清孔不彻底;岩渣粒径过大,清孔的泥浆无法使其呈现悬浮状态并带出桩孔,成为永久性沉渣。
2.清孔后的泥浆密度过大,以致在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的冲击力不能完全将桩孔底部的泥浆泛起,造成混浆。
3.清孔之后浇筑混凝土的时间过长,使原来己处于悬浮状态的岩渣沉回桩孔底部,这些沉淀的岩渣过厚,不能被泛起而成为永久性沉渣。
4.灌注混凝土的导管下端距离桩孔底部过高,或混凝土塌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影响了混凝土的冲击力对桩孔底部泥浆的泛起的效果,并可能造成初始灌注的混凝土无法包裹住导管的下端,造成混浆和夹层。
5.导管内壁过于粗糙,光洁度不足,减小了初始混凝土灌注时活塞在导管中的下落速度,影响了混凝土的冲击作用,造成底部沉浆。
防治措施
1.认真检查清孔阶段的岩渣料径,以及清孔后的泥浆密度。为了提高泥浆的清孔效果,可在泥浆中加入外加剂(如硫酸钠等)以提高泥浆的胶体稳定性。
2.严格控制好清孔后的停置时间,若时间过长,应利用灌注混凝土的导管重新清孔,再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3.严格控制导管下端到桩孔底部的距离,通常为30厘米左右,不应超过50厘米。确保混凝土初始灌注量能盖过导管下端,使导管的初始埋置深度不小于1米。
4.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确保其流动性;经常清理导管内壁,避免初始混凝土灌注时活塞在导管中下落不畅,造成导管堵塞,影响了桩芯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5.对于桩底沉渣过厚而影响质量时,常用的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利用抽芯检测的抽芯孔或超声探测的探测管作通道,采用高压灌浆对桩底进行补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月牙装修网 » 泥浆比重(泥浆比重过大的危害)